平面设计一直是最为热门的设计门类之一,随着时代的改变它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设计形态也随着潮流趋势的变化,一直在进化着。
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来说,作品集是最重要也是最困扰的难点之一。那么难住大家的是什么呢?
那当然是一个贯穿始末的存在——“调研”。
很多仍处于创作阶段的同学最怕的就是遇到作品集项目卡壳,或是思路哽住,但更多的情况是迷茫着不知从何着手,会出现上述情况都是因为调研方法不明确。
通俗来讲,调研是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收集主题项目的素材、灵感和想法。它是一个不断剖析和了解主题的过程(Process),在这个过程里,要学会批判性(Critical)思考方式,要不断问自己,是否还有更多可以发展(Develop)和延伸的部分和细节。
很多同学都有跟K叔抱怨过,“调研真的好难啊,“K叔能不能教一下调研怎么开头,“调研搞不懂啊,怎么才算有效调研?
那么针对大家频繁提出的疑问,K叔今天就通过最近一节火热的“调研线上直播课”来给大家进行分析解答,希望能帮助大家突破困难,得到更多灵感!
为何要分享“调研”?
在正式开始分享之前,想先跟大家分享为什么今天选择“调研”这个主题。
首先大家都知道调研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在开启一个项目时的必经过程。
在理想的状态里呢,你会通过制定一个研究的问题或者方向来开始你的调研,这个方向是一致的、集中的、清晰的,这样的状态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同时也是非常少有的状态。
大部分的同学会从某一些预感、直觉或者是个人的兴趣点点作为出发,在搜索有关信息的时候,大多数都会处于迷茫、漫无目的状态,也可以说是比较常见了,这些同学甚至可能在调研的中后阶段才会发现真正的有用的线索,接着才会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这样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这也是为什么调研会花费非常多的时间。
那这堂分享课也是希望同学们可以了解到更丰富的方法和流程,从而能够更清晰、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调研计划,在迷茫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跳出一些“困局”!
什么是调研?
调研是从不确定、寻找领悟阶段,到清晰聚集的一个过程。
首先如何解释调研呢?零创平面导师给出的解释是,调研是——批判性调查、搜索或者是询问、发现新的事实和信息,或者收集和整理数据。(这句话的每一个词语都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同学们是否真正了解什么是批判性?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批判性思考这个词汇,但是否有同学真正的去查阅过他的定义呢?简单来说,批判性思考就是以事件本身证据,观察的结果和论据的分析来形成你的判断。(这边也是建议同学们去查阅更多的文章,来获取对“调研”更丰富的了解)
一开始你对自己的课题可能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决定、去做设计,通过调研可以一步一步缩小自己的选择范围,最后获得更好的一个设计决定。
在平面设计的背景下,调研提供了实验过程和视觉交流形式的基础。平面设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加入信息,而你想传递的信息的来源,或者是基础,就来自于你对特定板块的调研。
从检验你的研究问题开始,找到你感兴趣的关键词和主题,并建立视觉语言来进行进步的探索。我们需要时刻记住,在平面设计的学科背景下,我们需要用视觉语言来呈现“如何整理和归纳呈现你所收集的资料”,这也是一种设计能力的体现。
一旦你建立了一个研究问题、一个背景并开始衡量你的项目的范围和边界,你要能够叙述你会使用哪些适当的方法,这代表着你选择的方法一定是符合你的项目特征的。
那我们通常最基本的方法会有哪些呢?
比如说拍摄照片列举相关词汇,做一些头脑风暴或者是收集排版资料。观察物体、收集相关的图片,这些方法都是我们的一些基本了解项目目标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一些更具体的调查。
接下来会举几个案例,同学们快一起来看一下这些艺术家与设计师,或者是调研员,他们的研究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和他们的产出有什么联系。
调研过程与产出关系
①山寨考古
山寨考古这一个项目来自于研究“中国制造”的技术杂交的手机的一个收集集合,它对一个鲜为人知的山寨历史事实的艺术诠释,以及对山寨技术生产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这个项目的介绍里聚焦了中国制造的杂交类型的手机,那很明显它的目的调研目标是放在中国的这个环境当中,所以调研者在进行调研的时候将实际调研地点放在了非常有名的深圳的华强北电子市场。调研者前往实际调研记录,然后拍摄了一些照片并且制作了一个调研视频。
这个纪录片记录了他在华强北市场所见所闻,除了拍下这些工作人员的情况之外,他还记录了在市场中商家们卖的一些产品(有些产品是正版的),但显而可见,有些产品他们是与正版有着细微的差别。他将在市场中的搜寻到的奇形怪状的手机收集起来,并放在了他最终的展览现场。
这张图就是这个教研项目最后的展览现场,这个项目做了非常多次的展览,因为他的收集和发现是持续不断的 他每过一两年就会做一次展览。这个项目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批判性代人的案例,他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一些不受约束的技术创新的结果。
作者认为,在多年的全球生产系统的边缘山寨制造商提出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这可能会影响未来几代的设计师。作者还认为复制、仿冒和重复使用并没有对原有产业进行破坏,而是将其优化了。
当然,有一些观点会认为自由获取版权从长远来看是有害的,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但是作者对这一方面的看法给出了回应。他认为这不是假冒造成的损失,而是因为将非常多的知识、资源和技能应用于错误的目的。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批判吸引调研的案例,作者通过分析掌握一些证据来给出了他的判断和依据。那对于面对反方观点比如说,自由获取版权长远来看是有害的。面对这样的看法给出了他的解释,或者是他的认同与不认同。
概括地说,批判性调研就是要通过对多角度观点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最后得出你的结论与解释!结论非常重要,但解释你的概述是更加重要的!不可以只有一个好或不好or对或不对or我认同或不认同。时刻牢记你的证据里的论点是更重要的!
②无人机生存指南
我们接下来来看第二个案例——“无人机生存指南”,这是一张印在特殊材料上的可折叠海报,这个海报上包括了现役和即将投入使用的常用无人机的行进轮廓。
每个图例标明了国家以及它们是否被作为监控作用,还是同时被用来投放致命武器的作用。所有的无人机都是等比例的画出以及标明他们的相对尺寸,这个海报的产出来自于这位艺术家对无人机的调研。
我们的祖先能够通过轮廓识别远方的天敌,我们能否对现今的捕食者们有着同样的察觉力呢?作者其实将他的一系列的调研目的与结果总结成了一份文档,这份文档被翻译成了32种语言。它在网上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他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无人机的使用现状。
在文档中作者是这么说的,“如果机械飞鸟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司空见惯之物,那我们就应该做本去辨别他们的生存手册。”并且在下面还附有作者艺术家总结的躲避无人机和阻止无人机侵害的方法。
这份文档的成果当然是少不了艺术家对相关资料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比如说,他查阅了康奈尔鸟类实验室的一些资料,并且去学习了当下凝视技术的一个过程或者是他们的技术操作,以及了解到了一种特殊的材质可以在可以躲避热敏无人机的传感器。
这个项目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从提出问题到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最后以不同的形式产出一份折叠海报及一份有关无人机知识的文档,非常值得借鉴参考。
③痕迹
第三个作品叫痕迹,它非常有意思!它是设计师在公共空间里通过寻找偶然留下的物质后,用它们来推测建筑环境中可能发生的事情。
设计师海威亚设计了一个workshop,并邀请了不同的小朋友团体来寻找一些有趣的、不熟悉的,偶然的标记或者是物体,然后思考了这个问题。我的社区可能发生什么?这个workshop包括了街头的探索、寻找笔记、寻找痕迹以及集体的推测和现场的重演,并且邀请了很多小朋友来参与演出。
一些小朋友通过看到地上的粉笔头或是腮红的盒子来推测这个地方这个物件,以及与他有关系的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
这个影片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的权利参与到城市当中,通过可视化年轻人如何感知理解与城市环境的相关的办法,为年轻人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发表意见。这样的虚构的影片作为反思现状、批评社会和城市系统,以及发现事物中想象可能的未来的一种方式。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这三个案例的叙述中这些项目的调研方法,比如说有去华强北做实地调研记录的;有收集调研对象的历史资料以及特殊材料;有根据自身的问题展开并进行了虚构故事的创作以及表演。
这些都是进一步进行调研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地调研方法,并且去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方法。
调研实践的必要性
看完以上案例后,你会发现在调研中实践中,“一手调研和二手调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先来看看两种调研的区别吧。
调研可以分为一手调研和二手调研。相对来说,大家会对二手调研更熟悉点。所以我们解读下二手调研:收集已经存在的信息,在别人的成功上面调研。即收集已经存在信息的一个过程。
不过二手调研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很多同学都很喜欢从网上来搜调研信息,但是,调研不是从浏览器、搜索引擎获得,它只能说可以作为一个开端。去调研的开端是了解这个课题,但是调研应当更加严谨、更加学术,在作品集、论文项目中,需要阐述相关资料,此时就需要标注清楚引用来源,因而要具有学术性。
调研就好像一个厨师准备一条鱼,厨师会给鱼加不同的风味、不同的调料。此时每个“厨师”描述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也是说对调研问题的描述角度是不一样的。
你的一手调研应该通过一系列的计划以及实践获取与你的主题相关的资料。二手调研则是包括与选择的表文线与研究,包括文字信息或者是视觉文档。
虽然这两个单元的方式在手法上有区别,但是的目的是一样的——为你的项目收集发掘发现足够多的可以供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素材。
接下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就是对我们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需要寻求建立一个具体的语境,你要提取出你项目的时间、地点方式、你的项目的历史文化,你的项目的参与者对象是什么样的性质,它适合什么的结构,你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内部造型或者是环境。
这一步是将让你的问题更加的立体化与具体,这也是你的项目区别于别人的项目的重点。
下面用视觉图像来给大家举个例子。
如果是一个不认识章鱼的人,对它的描述可能就是一个头八个腿的鱼或者是一个头八个腿的海怪。对最后一张图的描述很可能就是长着人脸的鱼。
他们并没有说错,这的确是他们的主观判断。
在调研的过程中,对这些主观判断会形成不同认知,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靠自己去获得的调研信息。
评分表上有一手调研这一项目,这也明确表示校方更希望看到一手调研的证明。
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描述得到反馈,但是别人的描述不一定是最真实的状态,虽然他们说的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信息,却是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这里分享几张照片,左边是ARTSLINK的Paul教授拍的照片,右边图源自网络。
你能想象这些照片是拍摄同一个地点吗吗?它们都是火车站,不过Paul教授想表现的是车站上面的结构。
同样是火车站只不过想表现的东西不一样,所以视觉展现完全不一样。其实这也体现了一手调研的重要性:从别人那得到的信息是别人想表现的东西,那我们自身去看可能就是另一个视角了。
在此强调一点,调研不是科研,调研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题,调研是需要和图像结合在一起的。
一手调研方法常常会伴随一些记录方式、把它视觉化的方式。
但要注意,单一的方法是不够的。这些方式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的时候这些方式也会互相交换,这需要结合当前调研需求和情况进行分配。
有些学校会特意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独特的视角、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
举个例子,日本鬼才设计师高田唯,目前就职于东京造型艺术大学,他带领他的学生们做了很多独特视角的有趣设计。
比如观察饮料包装的底部。
这是一个基本上和消费者无关、制作方往往也忽视的部分。但高田唯观察它们,不仅如此还扫描下这些底部,让这些很好看的鲜艳的形状、边边角角露出来的部分,在平面化后意外地变成了有趣的几何图形。
比如禁烟标志。大家印象中的禁烟标志是什么样的?
就是一根烟上面一个禁止标志。但是在仔细去观察后会发现,各个地方的禁烟标志都有所区别。于是高田唯发动自己的学生去拍禁烟标志,然后上传汇总。
汇总之后同学们惊奇的发现原来禁烟标志是竟然是各式各样的。对于经常要研究符号学的平面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平时忽视掉的差别是个很大的惊喜。
外卖单等平常不太会注意到的东西,都可以被观察调研。所以你有新灵感了吗?
Provoking
有一个很常见的调研方式—调查问卷,就是Provoking式的调研。但对学生来说,做调查问卷参与者数量太小了,统计出的数据没有特别大的说服力。
不过provoking也可以和observation相结合进行调研,LCC曾经做过一个workshop,是在市场上进行调研,去观察人们的行动方式。
怎么去做这个调研呢?
先随机观察摊位的商品售卖情况、售卖频次等,然后尝试是否可以去影响消费者的行动。比如在路上放一个小小的警示标,看看人们的行走轨迹会否产生变化;比如在一些气味非常明显的摊位长期观察;比如看不同路线交叉频率等。
再将观察到的信息汇集整理成结论,最后给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们写一封信,传递自己的信息。
最后将信传递给消费者,可是如果以发传单的方式发送,愿意去拿的人会很少。如果是平面设计的学生就可以做一些别的方式,比如树立一个大大的“FREE”和一些别的标志,让信息变得醒目,来吸引消费者自己领取。
Conversation
听、说、采访都是Conversation的调研方式。除了平时最常见的采访和直接对话之外,还有提问的方式。
Collaboration
有想做桌游的同学会直接在学校的桌游社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桌面游戏,如卡牌怎么设置、规则如何制定。
Writing
说到写作和设想就不得不提到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设计方式:Speculative Design。
但是随着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有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技术革新已经解决了部分正在研究的设计问题。
3D打印的出现等相关技术已经将某些手工技术淘汰;基因改造也可以将某些相关疾病问题解决,此时,有些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
Making
在做调研的时候,老师一定会告诉你:做调研一定要伴随着视觉的产出。其实很多调研过程都是靠视觉的产出推进的,这就是设计师的工作方式:Research离不开Making。
可以看出来,调研的方法是每位同学必须掌握的要点。
那么这节课堂也在此分享给各位同学,生动地课堂说不定能让同学们更有感悟。
“调研”线上课回顾免费链接
赶快拿去进步吧
文章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